我们常说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何谓文明:符合人类的精神需要,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正确的人文思想、公共秩序和道德良知的一种标准。那么也就是说法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道德规范标准可执行的一个人类文明之一。
人类会创造事物、会思考事物、会......但首先他是一个社交性生物。没有社会交流,也就形成不了人类社会,也更不要会发展现后来的登上月球,冲出太空的壮举了。谈及社会,你就避不开一个社交,谈及社交,你更避不开一个交流沟通。与之交流沟通,同样也要遵循一套“潜规则”。
“哎,那老头!我累了,快给我倒碗水”“哎,那小女子,大爷今天闷得慌,今晚陪大爷我唱个歌,吃个饭!”“哎,那小孩,看你就不顺眼,过来让我扇两巴掌”。大家看看,如果大家交流都是这个样子,这个叫不叫社交?这个叫不叫交流沟通呢?
要不说咱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虽说他们的脑容量比不上我们现代人的脑容量,但是他们也想出了一整套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潜规则”来。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一、从周代起,就开始了正式的礼乐制度。通过礼来划分人的三六九等。现在人们通过读书多少来划分知识层次。在过去,你知多少礼决定你的社会阶层。就是这么重要。请记住,这个时候是什么时代?周朝,距现今三千多年了。周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治定了一系列的关于礼的标准:《周官》和《礼仪》两大套。包括婚丧嫁娶、祭祀祖先、款待宾客等等,几乎所有当时社会的生活活动标范围。你可不要小看这两套标准,它们是被后世各朝各代尊为治国宝典,百年大法的啊。
说几个简单的事吧。
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打仗也跟祭祀一样有着仪式感。你说别国打到咱们国家了,我要参战,保卫国家......等等。我先看一下,你是不是贵族身份,最少你也得是一个“士子”。如果不是,对不起,你回家吧,没你什么事。打仗是我们贵族玩的游戏。这就是“战士 ”这个称呼的由来。战争在礼的约束下,也不再是刀光血影,你死我活的场景了。
双方开仗前,如果对方出阵二十辆战车,如果我要出阵二十一辆,就会被人笑话。我没排列好队伍前,你不能打我。等排好阵列,问一声对方: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可以打了吗?“可以了”于是两方各驾战车,迎头冲过,擦身而过的时候双方用长矛互相敲击。这叫一个回合。过去后调头回来,再敲击一回.....
有一回晋国楚国之间开战了,晋国战败逃跑,有一辆战车掉到泥坑中了,咋办?楚国人帮着推出来。说“你接着跑吧”。跑着跑着,战车又坏了,又是楚国人帮着修理好。接着让他再跑。跑着跑着,晋国人还回头回头说“你们逃跑实在是太有经验了。像我们晋国人很少打败仗,这种事经得太少啊!”
这是战争的礼仪。
二、百姓相互见面时,要两手抬至左胸前(右手压左手),右腿后屈,屈膝,低头施礼后,再讲其它的事。男女晾晒衣物,不能在同一个晾衣杆上。丈夫不在的时候,要把他的被子席子收起来、男子在内室不说话,妇女在大堂上不说话。走在路上,男的走右边,女的走左边、青年男女如果没有媒人的话,不能互相说话,谈情,不能随便见面......
关于礼,有很多很多的规范,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周官》和《礼仪》,在当时是人们生活及行为的一种准则标准。后来孔子的学生整理归纳后,称为《礼记》。再后来,人们将《周官》改名为《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
三礼应该算得上是中国的礼仪大全。它对当时,甚至是如今的中国,影响都极为深远。这也是中国为什么称为“礼仪之邦”的原由之一。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还请关注、评论、点赞吧!恒实期待您的关注与评论!
中国古代讲“礼”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最有名的还是被列入十三经的《三礼》《三礼》即《周礼》、《礼仪》、《礼记》三部书,是中国古代讲政治制度和礼仪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
《三礼》的名称起于东汉末年,当时,经学大师郑玄分别给《周礼》《礼仪》《礼记》作注,并写有《三礼目录》一卷,后世又盛行郑玄的注解,所以这三部书便冠上了“三礼”之名。
《三礼》中居首的是《周礼》,它是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为西汉前期发现的古籍。《礼仪》是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也称《礼经》《士礼》《礼记》是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它是解说《礼仪》的资料汇编,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
研究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政治制度及其他思想文化等,不可不读《三礼》。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三礼》的学术传统是不一致的,具体为:
《周礼》是古文经学所推重;
《礼仪》是今文经学的经典;
《礼记》的内容共为今古文经学所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