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说说“促织”。诗圣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诗,就叫《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那促织到底是什么呢?促织呀,就是蟋蟀,唉,蛐蛐。杜甫的这首诗呢,把蛐蛐的叫声呢,称为“哀音”,把它和悲丝、急管相提并论,唉,就说它的这个叫声特别的动听。蟋蟀呢,是学名,蛐蛐是小名,那促织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蛐蛐出现在诗里边呀,那可早了,西周,《诗经 七月》里边就写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首诗呀,对这个蛐蛐的活动规律呢,观察的是非常仔细,唉,七月在野外活动;八月呢,就跑到房檐儿底下来了;九月,就进屋了;十月份呢,就钻到床底下去了。唉,随着这个天气越来越冷,这蛐蛐离人也就越来越近了。杜甫的那句“床下夜相亲”,就是根据“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句来的。
《七月》这首诗呢,描写这蛐蛐的叫声呀,是越来越近,所以古代有这么句谚语,叫“蟋蟀鸣,懒妇惊。”唉,这个蛐蛐一叫唤呀,懒女人就惊慌了。为什么呢?南宋词人姜夔 kuí,在他的这个《齐天乐》里给解释了,“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蛐蛐的哀鸣越来越近,家里的女人们突然发现已经都深秋了,都快入冬了,唉,赶紧起来找这个机杼,赶紧纺织,准备冬天的衣服。那这蛐蛐的叫声呢,就像是在催促这个女人赶紧纺织似的,你听它这叫声近了,就赶紧织布吧,所以,把它称为促织,催促纺织的意思。那到了东汉,《古诗十九首》里边,就已经把这蛐蛐称为促织了,是这么写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墙。”
这蛐蛐催促女人准备冬衣呢,不光是为家人准备,更重要的呢,是要为远方的兵士准备。出征的将士在远方打仗,马上就要到冬天了,家里的女人呢,非常的想念他们,这一针一线的冬衣呢,就寄托着这种绵绵的思念。于是,促织就又和对远方将士的思念联系起来了。李白就写过“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唉,这个鸣蝉,北京话叫季鸟呀,表达的是游子的心意,而这促织呢,是催促着出征将士的归期。
到了唐朝,人们开始在家里养蛐蛐了,一是喜欢听他这叫声,再一个呢,就是斗蛐蛐。到了南宋,这斗蛐蛐可以说是成了风靡全国的活动了,特别是都城杭州,唉,《繁胜录》里边就记载了,“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人火斗者。”您瞧见了没有,还有专门买卖蛐蛐的市场。那不光是民间,当时的达官显贵呀,也喜欢斗蛐蛐,南宋末年著名的误国宰相,贾似道就是一个蛐蛐迷,甚至上朝的时候,他都带着这蛐蛐。他不单喜欢养蛐蛐,斗蛐蛐,还喜欢研究这蛐蛐,他了一本《促织经》,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研究蛐蛐的专著,他把这蛐蛐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唉,那闲功夫多办点国事好不好呢?这贾似道呢,是正事不干,蒙古铁骑都围困襄阳了,他根本不管,还在家斗蛐蛐呢。所以这贾似道得了个名字,叫蟋蟀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