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知识图解

知识图解|为什么婴儿那么爱哭?

2018-10-13 21:56:58 来源:国外网站推荐 - 由[国外网站大全]整理

婴儿那么爱哭的理由似乎再明显不过:因为他们必须发出饥饿等需求讯号,而且他们不会说话。不过,大多数的父母应该都很乐见婴儿用比较不恼人的方式沟通,所以我们得好好研究一下,心理学对于婴儿的哭泣有何解释。

知识图解

根据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述,婴儿的心灵是纯粹、原始的本我,只有欲望和需求,没有其他。这个本我没有自我界限(ego boundary),也就是说,婴儿们不觉得自我与这个世界之间有任何差别,因此自己的需求欲望,与必须满足自己需求欲望的外在世界应该是一体的。

接着,婴儿会慢慢学习到,这个世界并不会全然回应他内在的自我,所以有欲望不等于就会获得满足──简单来说,就是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绕着自己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心灵和身体必然会极度痛苦。根据这套理论,婴儿的存在,于某种程度上就是持续不断地受创,也难怪要哭个不停啦!

为什么小孩哭哭大人就想照顾?

佛洛伊德的论述大多是推测(尽管他宣称是基于证据),对于婴儿哭泣的功能并没有提出深入的看法。发展心理学1关于婴儿的思考和行为的主要理论,是根据英国精神医师鲍比(John Bowlby)的「依附理论」为基础。

二战结束后,鲍比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委托,研究在孤儿院长大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他归纳出依附理论,认为婴儿在出生头两年有个母亲角色可依附,是健全的心理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实际上,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于1937 年发表的研究,对鲍比的观察有深远的启发。洛伦兹在研究中探讨了新生动物依附父母的先天机制,鲍比以此为基础,认为人类也有内建的、天生的依附行为,而哭泣就是其中一种。

根据依附理论,哭泣是一种「天生的释放器」(innate releaser),可诱发成人与生俱来的养儿育女行为。换句话说,成人内建的这套自动启动机制,会被婴儿的啼哭给触发,并促成照顾行为。

此外,还有许多证据显示,成人的大脑很可能也内建了回应婴儿哭泣的机制。牛津大学的两位研究博士杨(Kate Young)和帕森斯(Christine Parsons),在2012年做过一项研究,透过大脑显影来观测大人听到婴儿哭声时的脑部活动。他们发现,婴儿的哭声会触发大人的脑部活动,一百毫秒之后便会爆发强烈反应,大脑里与情绪产生有关的部位更会立即活跃,但其他声音并不会造成这类现象。帕森斯表示:「这很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内建的基本反应,不论你是不是这个孩子的父母。」

「不想听我哭就快来阻止我!」

婴儿哭泣的第二个理论,是从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衍生而来,专家们把哭泣视为一种「负向强化物」,意即哭泣是一种刺激(stimulus),会触发人们想阻止(或限制)该刺激的反应。换句话说,哭泣是父母不乐意听到的,因为这会驱动他们去满足婴儿的需求来阻止哭泣。

然而,这个理论的问题在于,逃避某个令人反感的刺激,会比采取行动去阻止还要容易,如此一来,婴儿哭泣反而很容易会产生反效果(把大人都给吓跑),这不就适得其反了吗?

婴儿哭泣的第三个理论是:这么做会引起「同情的痛苦」(sympathetic distress),听到哭声的大人会产生不由自主且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会激发出人类的同情心,然后诱发利他和助人行为。

为求生存的煽情剧码?第四种理论是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美国社会生物学家崔佛斯(Robert Trivers)1972 年的理论,婴儿哭泣可能是一种表演(不过显然并不是有意识为之),是种情感夸张的方式,以身体的痛苦为讯号(明显跟呼吸困难有关),诱骗父母提供过多的资源(也就是食物和照顾)。婴儿如果进化到能够「骗过」父母,以为孩子哭到呼吸困难,自己就可以获得较多的食物,有较高的存活机率,也比较有机会把自己的基因传到下一代。


推荐阅读

  • 一周热门

  • 小编推荐

  • 最新收录